News and information
2025.09.03來源: 編輯:媒體部
在剛剛過去的清晨,你可能刷到“深圳福田區AI攝像頭十分鐘找回走失老人”的熱點新聞;可能留意到杭州亞運會期間“賽事場館智能監控系統覆蓋率達100%”的報道;也許你家小區門口的人臉識別閘機又在悄悄升級識別精度…這些日常片段,正是中國安防產業正在經歷深刻變革的縮影。
新質生產力重塑“安全防線”
安防不再是簡單看門護院
安防產業的邊界正在指數級擴展:
● 智能體深度應用:智能分析算法從“看得見”躍升為“看得懂”。從車牌識別到情緒分析,從人員追蹤到行為預測,城市級視覺神經網絡逐步打通數據孤島。
● “大安全”融合升級:傳統監控防護與網絡安全、數據安全、公共應急體系編織成“全域安全網”。某頭部企業為上海打造的“城市生命線工程”,集成了燃氣泄漏監測、橋梁震動感知等多維風險預警。
● “云邊端”三位一體成標配:邊緣計算解決實時響應痛點、云端大腦統籌決策分析、前端設備實現高精度感知。這種架構徹底改變了“攝像頭堆疊越多越好”的粗放模式。
中研普華在《2024中國城市級智慧安防平臺白皮書》中指出:“以算法、算力、數據為鐵三角的新質生產力,正推動安防從‘被動防御’轉向‘主動感知與韌性構建’,并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石模塊。” 在項目規劃中,我們觀察到,地方政府正傾向于整體打包式的數字安防項目投資。
競爭地圖深度重構
從硬件血拼到“生態位”卡位戰
當前行業洗牌呈現出鮮明特征:
● 傳統豪強“軟硬兼施”:???、大宇等巨頭持續剝離低端代工業務,轉型為“硬件+平臺+服務”綜合方案商,某企業智慧物聯業務營收占比已突破50%。
● 跨界巨頭強勢切入:華為的昇騰AI芯片與鴻蒙系統構筑“端云協同”底層能力;阿里云、騰訊云憑借彈性算力資源切入政務安防云服務;通信運營商以5G專網鋪就“高速公路”。
● 細分場景“隱形冠軍”崛起:某AI初創企業憑借工業場景火情識別算法獲得能源巨頭億元訂單;某專研冷鏈監控的物聯網企業成為生鮮物流鏈標配。
中研普華最新產業調查報告《2025-2030年中國安防市場生態位競爭圖譜》揭示:“單一硬件供應商生存空間將被極大壓縮,具備垂直場景Know-how、算法迭代能力和全生命周期服務資質的廠商,將在‘十五五’規劃窗口期贏得戰略席位。”這正是我們為多家企業制定投資策略時的核心依據。
政策紅利與需求爆點
“十五五”打開萬億級想象空間
2025年將是安防產業的政策大年:
● “十五五”安防專項規劃醞釀:預計將強化反恐應急、基層社會治理、關鍵設施防護等重點領域投資,智慧安防納入新基建重點工程包。
● 城鄉公共安全升級行動加速:“平安鄉村”建設拉動4K超高清攝像頭下沉;“韌性城市”要求推動地下管網、老舊小區安防改造。
● 行業級剛需爆發:新能源汽車廠區對智能巡檢機器人需求猛增;生物實驗室對人員權限管控系統提出更高要求;商業綜合體客流分析系統成運營標配。
在剛剛為某頭部城市編制的十五五規劃建議稿中,我們明確提出:“安防體系建設需從‘項目采購思維’轉向‘城市安全能力構建思維’,實現基礎設施、數據資源與應急指揮的跨域協同”。這意味著行業資源將進一步向“頂層設計+實施+運營”全鏈條整合商傾斜。
破局關鍵
中國企業如何贏在“智防融合”戰略機遇期?
未來5年決勝點在于:
● 打通“技術-場景-成本”三角瓶頸:某安防企業研發的太陽能AI攝像頭方案,在青藏鐵路監測項目中成功驗證,突破供電與傳輸限制。
● 構建數據資產閉環壁壘:視頻流疊加溫濕度、位移等多維傳感器數據,經行業大模型訓練形成的專用算法包才是核心競爭力。
● 擁抱“安全即服務(SecaaS)”模式:企業可考慮以每路攝像頭年費方式提供智能巡檢服務,將用戶從固定資產投入中解放。
中研普華在系列產業鏈深度報告中反復強調:對傳統企業而言,“與其在紅海中內卷,不如在專項規劃里找藍海”。以某參與編制海南自貿港安防體系規劃的企業為例,憑借對離島管控場景的深度研究,成功鎖定海關緝私專項監測系統訂單。
結語
在“不安全的世界”里,安全產業是最正確的投資
當極端天氣威脅城市運行,當全球供應鏈不確定性加劇,當數字化生存伴生新型風險,中國安防產業已站在守護社會韌性與經濟底盤的第一線。這不是冰冷的硬件買賣,而是用AI溫度丈量安全底線、用物聯網絡編織防護矩陣、用數據智能預警潛在危機的未來工程。
中研普華產業咨詢建議:在新一輪行業洗牌前夜,地方政府需以十五五規劃前瞻布局數字安防新基建,龍頭企業應加速轉向場景解決方案商,而投資者更需關注具備“標準制定+生態整合”潛質的平臺型企業。
內容來源:中研網